前輩對我總是推託閃躲、社交懶散的行徑有些微詞,他語重心長地和我說:
「做事業,人脈很重要,平時要多出去晃晃、交些朋友,這樣才會有更多的資源。」
我笑笑地和他說:「我認識你就夠了。」
明白前輩的好意,但對於有目的性的經營人際關係,我真的很排斥。以前我曾經努力參加一些公關局、用力地融入團體,但我發現好折騰人啊!
社交,是有階級的。
好看、有錢、有勢,是食物鏈裡最高等的生物,我們這種中庸之人,要嘛靠著拍馬屁力爭上游、不然就是乖乖地當工具人贏得青睞。
馬屁拍不響、當工具人不擅長,難怪這種場合總覺得特別無能為力。
人與人的互動像沾醬油一樣,流於表面,只是想套一個關係在彼此身上,這種沒有基本面支撐的情誼,很容易崩盤的。
做設計的朋友和我說:
有個聚會認識的朋友,突然傳訊息給我,說他手邊沒預算,想請我幫忙免費設計產品包裝;我沒答應,他就把我好友刪了。
曾經在活躍在社交小團體的朋友和我說:
聚餐時候,大家都在背後罵某甲,我只是幫甲說點公道話,那次聚會之後就被大家fade out了…
人脈就是這樣,當你幫他、順他,交情就能繼續,你既幫不了忙、又不順他意,這條關係就可有可無了。
以前,我看著其他人成群結派、團進團出,難免會有些恐慌,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合群、日子過得太邊緣;但度過了那段自我懷疑期,我得到了答案:找到自己心裡的節奏,比隨波逐流踏實多了。
生活可以忙忙碌碌隨大流,但思想要時時刻刻求上進;你該慶幸你保有了獨特性,沒有變得和別人一樣,也不需要和別人一樣。
心中自帶節奏的人,不用覺得自己怪,你真的應該以自己為傲。
以當「邊緣人」為榮,也不要被當成「工具人」的ME。